西北政法大学2025年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简章

发布时间:2025-02-28 13:30 | 编辑:恒全教育 | 11 次浏览
ceas

图片1.jpg


西北政法大学2025同等学力申硕招生简章


一、学校简介

西北政法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是国家法治人才培养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因此成为引领法学教育,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法学教育与交流的重要窗口。

图片2.jpg

二、报名条件

1.报名者需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身体健康

2.大学本科毕业有学士学位证书

3.获得境外大学学学士学位并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进行再认证

4.公安、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及仲裁委等相关专业人员;政府、人大、政协各部门中法律相关人员:中国人民银行等各大公司企业、证券银行、保险、信托、期货、担保、贷款公司等相关行业人员;社会各界有望提升自身竞争力,提高学位层次的兴趣人士。





图片3.jpg

三、课程专业

1.公共课及学位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述、英语等)。

2.专业课(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等)。

3.学术讲座及沙龙(详见专业培养方案)。

 

四、学制及授课方式

1.学制2年,采取面授、网络教学、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网络授课采用移动课堂教学等特色授课方式。

2.周末两天集中授课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不授课。面授集中在周六、周日或晚间进行,每月集中面授1-2

3.采取学分制,修满学分,准予结业。

图片4.jpg


图片5.jpg

五、申请授予硕士学位

已获得课程研修结业证书,并通过全国专业课综合考试和外语统考,成绩合格者,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并缴纳论文指导与答辩费。学院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开题、撰写论文答辩等工作。学员通过论文答辩,由学院提交至西北政法大学学位委员会,通过后西安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硕士学位。国家认可,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可查

六、报名资料及现场确认

申请人到现场确认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1.证件原件: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身份证

2.复印件:身份证复印件2份,毕业证复印件2份,学位证复印件2份,单位推荐信2份,报名表2份,学籍在线验证报告2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2份,学位在线验证报告2份蓝底一寸照片4张缴费截图(复印件1)

图片6.jpg

硕士学位证书(样本)


七、方向及优势

1.招生优势:招生对象面向社会全体成员,采用资格审核方式入学(免试入学),不用参加年底研究生统考,没有任何形式的入学考试。

2.学制优势:学制两年,授课模式灵活,面授加网络授课双模式,周末及节假日上课,学员可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相关课程学习。

3.师资优势:授课教师为我校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务经验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等资深教授,国内外知名法学专家讲座。

4.申请学位优势:学习期满修完所有课程可取得西北政法大学研修班结业证书,四年内通过国家统一考试,可申请硕士学位证书。(学位证书学信网可查)

5.资源共享优势:可参与讲座、论坛、沙龙及校友会等教学活动,与法学权威名人、专家教授“零距离”洽谈交流,共享学校资源平台。

6.多次参加申硕考试优势:完成信息注册后,四年内均可进行同等学力申硕国家统一英语考试和法学综合考试。

7.课程设置优势:全面优化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重点加强五门核心法学专业课程及英语课程教学。除国家考试课程外,课程整体设置侧重于法律、法规等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教学,以理论结合实践为特色。

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员的选题方向及写作环节进行专业指导。

 

八、报名资料

1.身份证、学位证、毕业证扫描件;

2.报名表一式两份;

3.英语等级证书扫描件;

4.学位在线验证报告(学信网认证);

5.学历电子备案表(学信网);

6.2寸蓝底免冠照片电子版。

 

九、联系方式

  西北政法大学同等学力申硕广西报名点

  1.办公地址: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89号金禄大厦12楼、南宁市西乡塘区鲁班路46号广西创联国培中心

  2.联系电话:0771-5862701、18076590261、18978862530(微信同号)

  3.联 系 人:覃老师、韦老师

 图片7.jpg

相关文章

      进一步推动高层次数字技术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21年启动实施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项目依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计划在2021年至2030年,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化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虚拟现实、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技能领域,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培训通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