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当前职称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
桂职改[2008]1号
各市、县人事局、职改办,自治区各系列、各部门职改办(人事、干部处):
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当前职称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二○○八年八月二十九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三十三次会议关于当前职称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
2008年8月21日下午,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第三十三次会议,会议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兼)、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际瓦主持,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早出席了会议。陈际瓦副书记、李金早副主席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充分肯定了去年我区的职称工作:去年全区职称工作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立足广西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职称改革工作。以效能建设为契机,提高了服务水平,实现了从会议部署、评审报批到下文公布“三个提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调整完善了职称外语考试政策,贴近广西实际,促进了广西职称评审工作广西职称工作良性发展。以服务广西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对外开放、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三个服务”为目标,拓展职称工作领域,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服务非公经济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将职称工作从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加强对各类资格考试的监督管理,强化人性化的考试服务工作,顺利完成了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全区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率、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比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实践证明,职称工作坚持“三个服务”的方向,在吸引人才,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
会议同意自治区职改办2008年的工作安排,认为2008年职称工作思路清晰,工作目标明确:按照自治区关于人才强桂战略的部署和对职称工作的要求,充分发挥职称工作的导向作用,深入实施“三个服务”,努力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尽可能多地聚集人才和智力;努力为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尽可能多的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会议研究议定了自治区职改办提交审议的有关问题,对我区下一步职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关于完善职称评价标准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会议议定:对现行实施多年、专业技术人员反映条件过高、要求过严的部分系列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自治区职改办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以业绩和能力为重点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适时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对部分系列职称评审条件作适当修改,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体系。适当提高评审通过率,壮大我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关于配合岗位设置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问题
为贯彻落实原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70号)和自治区有关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职称工作要紧密配合,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需要,研究制定我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各等级的结构比例控制指标,尤其要制定好切合广西实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管理办法》,以岗位管理为重点,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会议决定待自治区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出台后,停止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结构比例管理暂行规定》(桂职改[2002]2号)一文。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问题
(一)关于体育系列职称外语免试问题。为进一步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鼓励我区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为国争光,根据体育行业的特点,同意自治区体育系列评委会提出的意见:对担任运动员、教练员期间本人获得或培养出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前若干名次或亚运会、全运会冠军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中级以上职称时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具体条件和审批办法由体育系列职改办按程序报批。
(二)关于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问题。针对目前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及参照区外做法,对我区现行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办法作出以下修订:评聘初级职称要通过2个模块的考试,申报中级职称要通过3个模块的考试,申报副高职称要通过4个模块的考试,申报正高职称要通过5个模块的考试,即每晋升上一档职称均在下一档基础上增加一个模块,不再重复考已考过的模块,同时,取消部分实际工作中已不再使用的考试模块,具体办法由自治区职改办会同广西人事考试中心从2009年起组织实施。
四、关于对抗灾救灾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问题
今年以来,在抗击南方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中,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为鼓励在抗灾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议决定在2008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对在抗灾救灾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单位授予的抗灾救灾荣誉称号或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参加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具体审批程序是:由个人申请,所在单位提出意见,主管部门审核,自治区职改办审批。
五、关于职称工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服务问题
为了更好发挥职称工作在集聚、培养人才中的职能作用,服务广西北部湾经济建设,会议同意在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以下职称评审或认定的倾斜性政策:
(一)凡与北部湾经济区内用人单位确定人事劳动关系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论户籍、身份、单位性质和档案存放地,不受单位岗位数额和结构比例限制,只要符合职称申报条件(业绩突出者可破格申报)均可参加广西组织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符合报考条件的可参加全国组织的各类资格考试。
(二)在国外学习一年以上并取得学士以上学位或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一年以上的人员,到北部湾经济区内工作需要评定专业技术资格的,不受原有专业技术资格任职年限的限制,可以申请参加相应级别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或考试,并且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三)对急需紧缺的国内外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政府人事部门按照职能权限可根据引进人才的条件直接认定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
(四)在北部湾经济区的非公经济组织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不受时间限制,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只要符合条件,可随时向所在市职改办或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申报。
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政策,要有利于人才集聚,并能充分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自治区职改办要组织深入调研,尽快出台专门的文件。
六、关于毕业生转正定职的问题
为解决国家已统一开考、以考代评的部分系列中大专院校毕业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转正定职问题,依据相关政策并结合外省做法,会议同意:大专院校毕业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国家已统一开考的相关行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由用人单位或其档案所在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其见习期满后及时给予办理转正定职手续,存入本人档案并享受相应待遇,逾期不办理的不予补办。但国家有相关行业规定需要执业资格的,仍需通过考试获得国家规定的职业准入资格,才能正式上岗履行职责。
七、关于高、中级评审结果公告的问题
针对当前职称评审工作中存在一些弄虚作假的问题,为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进一步增强评审工作的透明度,会议议定:在原有公示制度的基础上,对各系列高、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人员名单,在上报相应的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前,应在所辖区范围内将评审结果进行公告。通过高级资格评审的人员名单统一由自治区职改办在广西主流媒体和广西人事人才网上公告;通过中级资格评审人员名单由各市、各系列职改办负责在相应范围内公告,公告无异议后再按程序报批并行文公布。
八、关于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为推进我区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探索“数字职称”,会议充分肯定自治区职改办为加强我区职称工作信息化建设所做的探索,同意建设“职称申报评审软件系统”,探索网络申报和电子化评审的试点工作;同意将自治区职改办历年积累的高级职称评审纸质材料转变为数字信息,建立职称信息数据库。各级职称信息化建设要与有关部门的信息网络资源结合起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各级财政应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
九、关于对新晋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的问题
为加强对新晋升的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会议决定将新晋升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纳入全区人才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措施,分领域、分层次进行培训。
十、对我区职称工作的其他要求
会议指出:在适当提高高级职称评审通过率的问题上,要充分考虑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反复论证,不能给后续的改革留下后遗症。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的免试或可不参加考试的条件,各系列要大致平衡,也不能放得太宽,要保证评审质量,以免影响区内外的人才交流。
会议提出:职称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改革工作仍将不断持续,逐步深化,应循序渐进,不断完善。职称政策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大起大落。我区在今后的职称改革工作中要注重“三个衔接”:一要注重与国家政策相衔接;二要注重与我区多年来的做法相衔接;三要注重与兄弟省市尤其是先进地区的做法相衔接。我区的职称改革工作要继续坚持两条重要经验,一是坚持 “三个服务”的目标,真抓实干,将“三个服务”贯彻落实到职称改革的具体工作当中;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政策,同时要根据广西区情,实事求是地开展改革工作。即既要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探索改革工作的前瞻性问题;也要结合历史顾全大局,关注民生和社会稳定等综合配套改革,切实做到稳步推进,不断深化。